星期日, 11月 10, 2013

書評:圖解愛情心理學——楊甫德

這是一本簡單、通俗的心理學書。透過一個個小的故事向我們說明愛情路上的男女心理和教我們如果抓住幸福的愛情,不要走到愛情的盲區。它每個小故事都佔用二個版面,左面用文字細祥每個觀點,不時更加入小故事令人更易找到重㸃。右邊是超可愛的小兔兔插圖,令你愛不惜手。以下是我個人較喜愛三個故事。

棘輪效應:小心“寵壞”了你愛的人
棘輪效應(ratchet effects)一詞最初來自對蘇聯式計畫經濟的研究。在計劃體制下,企業的年度生產指標根據上年的實際生產不斷向上調整,好的表現反而由此受到懲罰(因為下半年每毎要求更大的升幅)。這種標準隨業績上升的趨向被稱為“棘輪效應”。也可以用中國的古語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書中就用了箕子勸紂王不要用象牙筷子作例子。因為有了象牙筷子,就想用美玉碗盤。有美玉碗盤,就不甘於清茶淡飯,再而美味佳餚、綾羅綢段、富麗的宮殿,最後大興土木、尋歡作樂了。

婚姻中兩人的相處也是一樣。剛剛開始時,我們都可能願意無條件的付出使對方幸福,這看似理想當然。可惜,人一旦過了舒適的環境(慣於接受而不用付出)就難以回頭。所以單方一味地奉獻其實並非明智之舉,到頭來只會令戀人更加不珍惜。港女14巴也許是這樣煉成的。愛情是要兩人一起去努力、去經營,才會越來越穩固。“我一直為他付出,他自然就會對我好。”想法太天真和理想化了。


自我選擇效應:自我選擇效應是指人往往要用很多時間去選擇和下決定。一旦選擇了就會按照選擇路缐走下去的慣性,而且在過程中不斷強化自己的選擇。因此,人往往不能理性地因環境和程況改變而放棄原本的選擇。這發生多方面不同的選舉,不只愛情。在愛情路上最常見的是遭遇家暴的女性依然堅持婚姻。很多時原因只是——既然已然這樣,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勉強過去吧。但是很多事只要邁出第一步,接觸新的生活,一切變得容易。如果現在生活令自己不能微笑,放棄,有時候也是一種勝利。

定勢效應:定勢效應是指將我們主觀投射在他人身上,時常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都証明我的主觀意願。這就好象當我認定一個人時,就一心一意地認定只有他才能令自己幸福。完全否定其人也能自己幸福就算認定那人己不愛自己了。有時回頭看就發現森林就在後面,這又何苦苦守那個空空的樹坑。


書名:圖解愛情心理學
作者:楊甫德
出版商:非凡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星期六, 11月 09, 2013

書評:生命軌迹——區祥江

一個人的成長可以分為身體和心智上兩方面。我們一般對身體上成長有很清楚和客觀的標準,如身高、體重、或第二期性徵發展等等。但心智上成長,很多人就覺得難以量度和理智地定下一個標準。這本正正為讀者就這個問題提供解決的方案。

書內有一個很值得深恩的成長故事,故事如下:
馬戲團有一頭小象,自小就給馬戲團買下。主人用繩索將牠繋在一棵小樹的樹幹上。牠曾經試圖用力掙脫束縛,但可能由於身形和力量尚小,無法扯斷繩索逃走。之後,每逢主人把牠繋在這小樹上,牠都會十分馴服。伏在地上,毫無反抗的意圖。事隔多年,小象己長成大象,但幼幼的繩索,小小的樹幹仍可以將牠繋著,牠仍然不斷的對自己說:「你不夠力量,這不行的,你仍會失敗的。你的嘗試只會帶來痛苦,不如放棄好了。」

其實,很多人和這大象一樣不知自己已經成長了,仍然活在童年的恐懼中,令自己不能衝破自己的鎖鍊再進一步。但有更多人在原地踏步沒法成長而不自知。到底我們應該如果介定一個人成長如否。作者為我們定下十個標準,下面是其中幾點。
——不以取悅人為人生的目標;
——自我主導,為自己人生作的決定,充滿自豪和自信;
——對人生經歷更開放,外在及內心世界得到協調,能忍受人生中那些含糊和灰色的地帶;
——有人生目標,看重解決面前的問題,多於一己的成敗得失;
——有一套價值的系統和生活的哲學。

人是在時間的軌跡上受着不同的刺激和接觸中成長的。要順利完成整個成長路缐圖一定要處理好時間和各種關係對我們的影響。這本就這幾方面提供了一些處理的方法。也為幫助年青人的社工、老師提供一套可實行的理論。

面對過去:每個人都會有他們的回憶和過去,當中有快樂和可怕的,也可能有陰暗的一面。我們都必須面對自己的過去,特別是陰暗的過去,不然我們只會留再過去沒法成長。透過和他人訢説自己的故事去了結一些未完的事情(對爸爸的恐懼)是一個行效之有的方法。

面對現在: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和挑戰。我們要有鍥而不舍和不怕失敗的精神去學習和面對現在的任務。學習每一樣的技術都會經過三段時期,起初是進步神速,接著退後,然後停留在一個高原上。只有勤奮的練習,甘心花大量時間在高原上才能再次回到進步神速、退後,到達更高的高原上。

面對將來:要面對將來必須學㑹放手,向現在的自己說再見,然後「將來」就變成現在。因這個轉變當中會有不知的將來,它會帶來不少的不安和恐懼。我們要學會將這些不安和恐懼變成動力才能成功,如寄居蟹脫下舊殼尋找更大更好的新殼。只有跳出現在所處安全區才能得以成長。

面對環境:環境對人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但人所處的環境往往是被動的和受着多方客觀的因數所限制。在不能可變周邊環境時,閱讀是一個很好方法帶我們的心靈去到不同環境體驗不同的經驗。閱讀也可以使我們用不同參考角度,挑戰自己和期待自己改變,不用局限自己的潛能。

面對他人:人是集體生活動物。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由一個羣體轉到別一個。我們由出生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生活。當我們在一個羣體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個段落。起初我們為了得到羣體的認同和接納,可以没有自我,就如嬰兒出生到父母家中。然後到抗衡期尋找自我,希望從羣體中獨立出來。最後回返羣體。只有經過抗衡和叛逆人才能在自我和羣體取得平行。不然,人就比羣體所呑沒,做一個沒有自我,依賴他人過活的人。

面對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困難是如何面對自我,接納自我。我們的性格不是單面的,而是由多個自我所組成。在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自我就會出現。我們要對每一個不同的自我都有認識和協調不同自我。當中有些自我可能比較陰暗和自已希望的有所分別,但我們必須接納它是我生下來的一部分。學習接納和控制它們,我們才能完全接受完整自我,平靜而祥和地生活。

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我們才算真真正正地成長了。但那時我們大有可能以經接近人生的終點站。所以人生只是不斷學習和進步中過程。






星期五, 11月 08, 2013

食評:文華餅店

難得下午請了半天的假,百無聊賴,所以去了文華餅店享受一個高貴的下午茶。雖然是星期五,但文華酒店依然人頭湧湧。文華餅店位於一樓一個細小的角落。在它L型的廚窗內放了一個個精緻而小巧的糕點。內裏有各式朱古力蛋糕,美國芝士蛋糕,和綠茶幕斯等。我們叫了文華餅店的芝士蛋糕,提拉米蘇(Tiramisu),意大利泡沫咖啡和芒果羅勒特飲。

美國芝士蛋糕:一個淡黃色、小正方型的糕餅上放了一片溥溥的朱古力,很簡單的。那朱古力片有着濃郁而香口的朱古力味能極速佔領整個口腔,並久久不能散,令人回味。下面的芝士蛋糕當然也不失期望,有着重重的芝士味,味厚而濃郁,有回甘的品道。它完全能滿足口慾和心理上對甜品的需要,難怪它能成為文華餅店的牌子產品。

芒果羅勒特飲:這是一個冒險的選擇。因不想喝咖啡和各種茶,所以選了喜歡的芒果味。但對加了羅勒的飲品還是有一點保留,要不然是對文華這品牌有些信心也不會選了。結果還是喜出望外。同樣,它沒有華麗的包裝,只是用精美玻璃杯盛裝着有翠綠碎點的淺黃色飲料。但品道非常清新,可以淺嘗到芒果的果香和果品。最重要羅勒的味道並𣎴濃,沒有破壞整杯的感覺。用它來配合芝士蛋糕真是太完美了。

下午就在完美的美食和不斷的談話中結束了。



店名:文華餅店
地址:中環干諾道中5號香港文華東方酒店閣樓
電話:2825 4008

星期日, 11月 03, 2013

書評:熔爐 -孔枝泳

熔爐是一本很沉重的書。它的沉重來自它的真實性-改編韓國光州聴障寄宿學校性侵犯䅁。

故事由姜仁浩(主角)因生意失敗,被迫獨自由首爾到經常被濃霧包圍的霧冿一所聴障學校擔任合約教師開始。那時他只希望在霧津一年的教學經驗能為他換來合格的教師資格,可以在首爾找到一分正式的教師工作養活妻女。為之,他放棄自尊付款给聴障學校的理事長換來這份合約工作。更受盡其它教師、校長的冷待和無視他的存在。

所學校是由當地一個享成名家族所創辦。現由創辦人的一對孿生兒子擔任校長和理事長一職。他更同當地的政府官員、警察、教會有千絲萬縷關係。接受政府每年四十多億韓元資助的私人營運的聴障學校。內裏很多的教師都沒有正式的資格,更不會手語。姜仁浩正是這類教師之一。而學生大多數是來自低下、貧窮的家庭。有一些學生除了聴障外還有知障的雙重障外的兒童。他們的家長又因各種原因不能時常探望他們,令他們獨自留在這偏僻和社會隔離的學校過住不為人知的生活。在姜仁浩到學校的當天就有第二個學生因意外死亡。

姜仁浩很快就發現了這所被濃霧隔離的學校隱藏的秘密-由校長到教師集體多年來性侵害和嚴重虐待學生。一個知商只有六歲的兒童更在她自十歲開始不斷給校長,理事長,教師性侵害。每當事後,加害者都會給這兒童一點錢或餅乾。有時候,教師更會半夜把她從宿舍帶走加以傷害。校長又可能隨意把學生由走廊帶到校長室加以侵害。如果你以為受害人只是女童就大錯特錯了。有一些男教師更變態到連男生也不方過。當學生想反抗時,加害者就會用嚴重虐打、恐嚇來防止學生對外供開事情。

這都只是事情開始。更可怕的事實是當事情供開時當地一些社會上的人對加害人的包庇,對受害人的二次傷害。首先,警察因受了校長的金錢對受害人和其家長的舉報不聞不問。更把受害人送回學校。這令加害人可以進一步對受害人進行虐待和開除幫助受害人的教師。教育處的官員因害怕事情供開後會對自已前途有影響而採取逃避方法而不進一步調查事情的真相。最後,只有要學生在首爾電視上對外說明自己被侵害的過程才能警方拘捕及控告加害者。

但令人更髮指是當事情進入司法程序時,加害者所屬教會的牧師害怕加害者被判有罪時對教會造成的傷害。牧師在禮拜時對信徒說他們不要去想加害者有沒有去傷害他人,也不用去想兒童有沒有說謊。只要記住自己對加害者的認知和感覺-他們是有知識、做慈善的人就可以。當其他人問起也只要真實地說出他們對加害所知的回答就可以了-"他們是好人”

對受害的學生檢查醫生又因害怕破壞自己認識的同校生而改變檢查報告,從而報告對加害人更為有利。有教師更害怕失去工作而在法庭上說謊為謢加害人。辯護律師更把姜仁浩年輕時在自己學生未成年時和她發生關係,最後那學生更自殺事情供開。教會的人更把這些放上網,對姜和他家人施加壓力。希望他放棄參與這個事情。最後,加害人更利用學校功款給受害人貧窮家長換來簽署和解書。在這樣的真實社會下,加害人只要接受緩形,更可以回到學校續任校長或教師。書就這樣完結了。這也是八十年代一個人性可悲和殘酷的寫實。

在黑暗的世界永遠有漫天星星照光地面,人性也有光明的一面。在這本書出版後被改編成電影而引起廣泛注意。結果,不止加害人再接受檢控更使法律得以修改可以加強對這些兒童的保護。


內文引用:
"這是希特勒欺騙國民的方法。例如:他想將國民帶領到右邊,就會告訴民眾,你往前走一百公尺,一個人可以領到十噸黃金。聴到這話的人會想,就算蒐集了全世界的黃金,要怎麼分給每一個人噸黃金啊!第二個人會想,他不會平白無故說這些話,應該會有點東西吧。第三個人想,可能會一百公克吧!最後每個人都想,總之去看看吧。也就是說,謊話愈大,愈能取信於人。大家縱然不信,也會覺得應該有些什麼吧,這就是希特勒的煽動論。"

"那樣的話,你就要和霧津全體市民戰鬥了。在這裏大家都說謊,彼此掩護。市議員和建設業者的小叔,駕照考試場職員和醫院院長夫人,特種行業的老闆娘和警察局局長,俱樂部無名歌手和寂寞的太太,有婦之夫和牧師,老師和教材出版商,市教育廳和學校校長,人人互相掩護、說謊。他們想要的不是正直,不是誠實,甚麼都不是。偶然他們也可以放棄更多的財產,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沒有改變。大家能視而不見,人人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只要一、兩個人退讓-他們把這個叫做退讓-世界就安靜祥和。"